从基于地理位置服务聊开来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也就是基于地理位置服务。这个概念,去年火了一把。最近在和朋友探讨这个方面的移动应用,尚未有什么实质的结果,或许还需要一阵子的酝酿。

春节假期,去莫奇家玩,看到他家挂了两幅大地图,一副中国地图,一副世界地图。记得大概10多年前,他家就已经有了这两幅地图。当年高中毕业我们或许看着中国地图讨论如何从化州到广州,如果从广州到上海,或者到北京。现在我们的足迹已经跑过了北京上海,自然觉得中国已经没什么大的,感觉就是那么回事了。当然这10多年中,也已经有很多新东西出现了,也改变了很多事情。

2000年,我们还得买大地图来看。2002~2003年时候,我们要去哪里的新地方,可以在网上查地图(图行天下?)。2005年6月,Google地图(Google地球)发布,则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周边世界的认识。我们可以从空中俯瞰我们居住的屋子、上班的楼宇,我们还可以到各个著名景点去看风景。Google还逐步推出Google Street View、Sketch Up等功能。2008年之后,通过移动网络和服务器端对接,整个地图都可以通过手机窗口快速地浏览定位;同时GPS的定位功能几乎成了智能手机的标配。2010年开始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如火如荼。

如果单单看2000年的一副地图,我们就只能看到那一点点的信息。然而,今天我们重新来审视地图的时候,我们发现那并不是一副地图,那地图上还包括了商家,还包括了用户在上面的消费评价,还包括了如何在地图上进行类似Check In的推广活动。地图已经不再是当年用来表示公路、分界线等的地图,而是逐步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同时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介入则使得这个世界可以被握于手中。

题外话:有一个网站或者游戏叫Second Life,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面可以盖房子,也可以搞活动。该网站火了一阵子,也有不少的跟风者。然后,几年过去后,已经听不见Second Life的声音。而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现实生活中的活动都移植到了网络上,逛商场买东西变成了现在的网络购物,聚会打牌变成了现在的网上棋牌室,……或许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有待移植到网络上,但这将是肯定的方向。

地理位置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其实是一个上下文环境,而且这个上下文环境变化不大。譬如说我们所到之处不会很多,而且多数是日常性的,偶尔到个别的地方,也是可以合乎情理的。基于这个上下文环境,已有的网络服务,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功能了,也帮我们带来了很多价值。而且人们已经探索了不少的商业模式,结合这个上下文环境,使得服务是一个长久的而不可或缺的服务。

那么,我们的真实生活就是只有地理位置这么一个既是稳定的又是可以结合商用的上下文环境吗?

其实我们处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中,只是我们有时候太熟悉了,而不把这些上下文环境抽象出来。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那么我们就是处在一个上下文环境中,这个上下文环境是所做的事情。譬如我正在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关于地理位置的。在这个上下文环境中,我所需要的是关于LBS方面的知识和相关观点。基于事情的上下文环境的时间跨度通常是比较短的。一件事做完了,那么这个上下文就会消失;一旦上下文环境消失,那么再给我相关信息,我就会抛弃了。Google搜索基本上就是一个事情的上下文环境,用户的输入说明了用户要获得什么知识,去解决什么问题,而一旦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就离开Google网站。再说,我们所处的关系网,其实也是一个上下文环境。譬如我的朋友,我的家人等等。这个上下文通常都是稳定不大变化的,而基于这个上下文环境,可以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Facebook已经网罗了5亿地球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而中国的QQ则把所有年轻人的关系网都记录下了。很显然,这两家公司都是赚得盘满钵满。

回顾一下这些上下文环境,不外就是:Who Where What。什么人在哪里做什么!几个单词或者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把上下文环境给概括了。当然这里面还得加入一个时间上下文环境,When。那么时间上下文环境,是否可以单独出来,成为一项产品吗?Google的Calendar算是这方面的产品吗?一般有说6W,另外两个W分别是Why和How。那么又有什么网络产品是关于这两个W的呢?如果说Google搜索是Search How for What,那么我们需要一个网络产品是Why for What的吗?如果说Where和其他W的组合是目前的LBS服务,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组合的机会呢?

Googe Search:What为主的产品,以广告收入为主
Google Calendar:When为主的产品
Facebook & QQ:Who为主的产品,以广告收入和道具增值服务为主
Foursquare:Where为主的产品,以商家佣金为主
eHow:How为主的产品
Wikipedia & Quora:Why为主的产品

那么在回过头来看看,去W化的产品。

去What化的产品
去Who化的产品:
去Where化的产品:Groupon团购?
去When化的产品
去How化的产品:YouTube?
去Why化的产品

我们是否可以抛开6W上下文环境,另外去定义一些通用的上下文环境,继而引申更多有用的工具服务呢?这事一个有趣的话题,值得进一步去深入探讨。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指指点点.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