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衍申一下,想要让工具走得更远,就得先看清楚工具将走向何方。所以今天谈一下工具的演变趋势。
工具的网络化
这个博客谈的工具多指计算机相关设备上的工具软件。而一开始计算机尚未进入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工具都是存在于单一计算机内。那个时候的工具软件多数都是实实在在的工具,譬如计算器、杀毒软件、WPS编辑器、内存优化大师、日历等等。通常这些工具都没有联网功能,也无需联网。
计算机进入互联网时代,除了新出现的互联网工具软件,譬如拨号工具、FlashGet/Ant下载工具、浏览器、QQ聊天软件等,还有就是将原有的工具加入联网功能,譬如杀毒软件加入在线升级病毒库,又或者加入自动升级功能,甚至是连操作系统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激活了。
这可以看作是工具的网络化进程。已有的工具加入网络更新同步、网络验证激活、网络认证等等。
工具的服务化
在单机时代,工具软件通常都是要靠卖拷贝来赚钱,有正版盗版的问题。在工具网络化之后,依旧有很多工具是靠卖拷贝的模式来赚钱,正版盗版则越来越严重了。渐渐则出现了另外一种模式,就是把工具当作一种服务,而通常服务的收费是按照使用时间或者使用次数抑或使用质量来收费的。譬如杀毒软件只能提供一年的时间供使用等。
一种服务化,就是基于已有的免费基础功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来收费。这个模式就是大名鼎鼎的QQ成名立万的模式。
另外一种服务化,就是结合互联网,把工具直接做成一个网页,在网页上提供工具的功能,而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盈利,譬如通过卖广告的方式。Karoo Lark网页IM,可以说是工具的服务化。也就是把原本是即时通讯聊天软件搬到网页中,提供相同的聊天功能,通过投放广告的形式来实现盈利。
当然,也可以推出会员收费的方式。譬如MindMeister实际上是把一款用来记录思考过程的工具软件,改成可以在网页中直接运行的软件,并提供云端存储的功能,再按照会员费一年多少多少美金的方式获取收入。
目前互联上有不少这些工具。这些工具其实已经无论大小,功能多少,都差不多搬到了互联网上。这包括了类似Office软件的Google Docs,类似Photoshop图片编辑软件的photoshop.com等等。
工具服务化,已经流行了好几年,估计依旧会流行很多年。
工具的社交化
自从Facebook推出了Facebook Platform,整个互联网出现了一股SNS应用热。无论是小游戏,还是小应用,只要找到适合在好友之间传递的信息通道,都能够移植成为一个SNS应用。譬如这些工具有测试两人名字缘分或者两人名字PK的,也有的工具是提供转帖看贴的,也有提供买卖好友(游戏)的,也有记录流水帐的,也有黑灯瞎火蒙面聊的……数以万计的工具或者新SNS应用出现了。也成就了Facebook、开心、校内、51等SNS平台。
Twitter平台的出现也带来无数的应用,从客户端到分析工具到搜集搜索工具,工具开始依附在已有的平台上,而平台也需要众多的应用来丰富自身。
工具的社交化,是整个互联网兴起社交网络SNS的流行趋势。只要社交网络一直存在,那么就会一直有社交化的工具应用相伴左右。
工具的移动化
Apple的iPhone,带来了全新一代智能手机概念;而Apple的App Store则带来了移动设备上的工具移动化进程。几年下来,几十万iPhone应用,已经将PC/Mac时代的所有工具都搬到了手机设备上。而Apple不断推出更多款式的iPhone,也已推出两款iPad,丰富了硬件和软件,使得移动工具的生态系统已经建立起来。
Google的Android系统、微软的WP7,以及众多硬件厂家加盟,也使得在移动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然竞争也带入越来越多的进步。
硬件方面的升级换代也带来了这个时代的新工具,譬如基于地理位置的众多工具(Foursquare、手机地图导航等),基于拍照分享的Instagram、Path等工具。移动领域方面的工具依旧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工具趋势总结
一步步说来,并不是说后续的工具某某化是前面的某某化的覆盖或者升级。即使工具的网络化已经在现今时代拥有非常激烈的竞争。譬如去年的3Q大战,两家公司为争夺客户端的桌面占有率,大打弹窗牌。其实两者争端就是为了所谓的电脑管家,而电脑管家只不过是一款电脑资源管理优化工具的网络化版本。两家公司大打出手,闹得整个中国沸腾了。
工具服务化,虽然不及工具社交化、工具移动化那么火了,但是其服务化的本质已经深入到后续的工具发展趋势之中了,很难区别出究竟是服务化了还是尚未服务化。
而工具的社交化和移动化,也没有明显的分界。社交应用可以做成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而移动化的工具应用,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社交网络,或者通过现成的社交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功能。
工具四化之外的XX化?
上一篇的随想谈了一下,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许时间会逐渐回答这个问题。
相信只要你有想法,工具就能走到你所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