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7 S M T W T F S « Ma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页面
-
最近文章
最近评论
- 5234 on 网络赚钱收入几何
-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四) | 仨仁仕 on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三)
- 仨仁仕 on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 HooGao on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 互联网掐架进行时 | 简单生活 on 互联网掐架进行时
-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三) | 仨仁仕 on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二)
-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二) | 仨仁仕 on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一)
文章存档
- March 2011 (4)
- January 2011 (1)
- December 2010 (1)
- November 2010 (2)
- October 2010 (5)
- August 2010 (2)
文章分类
Meta
Category Archives: 人性剖析
谈谈用户分类和互联网服务
前年在北京,我们逗一个朋友的小孩子,指着一个人说:“看,坏人!” 我们理解中的小孩子只会分别坏人和好人,也就是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很显然,我们的世界里并不是如此对人进行简单分类的。甚至我们很难具体将某一个人进行定性地分类。 站在互联网的角度,如果需要为用户提供某些服务,那么就必须明确地知道服务的用户是什么样的用户,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限定用户范围,或者给用户分类。即使这些服务可能是面向所有人,但是为了推广,我们还是需要从一小部分用户开始入手,这也是所谓的核心用户或者第一批用户。而通常第一批用户对互联网服务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用户分类不可避免,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标准或者依据来划分用户呢? 其实标准和依据很多。譬如说,划分有车用户和无车用户,为有车用户提供汽车保养资讯或者自驾车出游计划资讯,为无车用户中有购车意向的用户提供汽车资讯、市场报价和车型对比服务。这就是一个用户分类。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其他所拥有的东西进行划分,又譬如有房和无房用户,有孩子和无孩子用户,等等。这个分类是以用户所拥有的物体作为分类依据的。 分类也可以按照用户兴趣的来划分。譬如,爱好读书用户和非好读书用户,爱好看电影用户和非爱好电影用户,爱好轮滑用户和非轮滑用户,爱好户外活动用户和非驴友用户。这种分类标准可以选择任何一中用户兴趣来划分,而通常这类的互联网服务是直接正对有某某兴趣的用户,而非此类兴趣的用户是没有所谓不爱好某某兴趣网站的。 分类还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来划分。譬如,性格安静的用户和性格活泼的用户,近视的用户和非近视的用户,肥胖的用户和瘦小的用户,高个子和矮个子,有某某症状的用户和非某某症状的用户,有自恋倾向和非自恋倾向的用户…… 分类还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来划分。譬如,有社会交往需求的用户(未婚人士)和不需要过多交往的用户,有发牢骚需求的用户和非牢骚型用户,有放松神经减缓压力需求的用户和不需要放松压力的用户,有倾诉需求的用户和有倾听需求的用户,有查找东西需求的用户和发布解决方案的用户……其实用户的需求很多很多,有时候也会跟用户兴趣可能存在相互交叉。 分类也可以按照用户的职业或者社会定位来划分。譬如,学生用户(又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老师,医生,工程师,办公室用户(又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只要存在某一个特定的人群在做同样一件事情,那么都可以按照这种依据来分类人群。 分类还可以按照用户的地理位置来划分。譬如,美国用户、法国用户、中国用户、……中国用户又分北京用户、上海用户、深圳用户……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分类还有很多种标准或依据,只要用心去定义,总可以用所给出的定义来进行人群分类。 我们谈的所有分类,都出于一个目的,就是为分类后的某一部分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我们的用户出发点必需有一条就是他/她会用互联网。即上述的用户分类都是要和“互联网用户和非互联网用户”这个分类下的互联网用户有交集。 现在已经不是互联网的拓荒时代,更多时候,前面谈及的这些用户分类中的用户已经过于庞大或者早已经被巨头们的服务所涵盖,已经不适于现在的互联网初创企业了。所以我们定义的用户分类或者用户范围可能是几个用户分类的组合交集。譬如说用户范围定为上海市区的有车用户,又或者有认识陌生人需求的大学生,又或者上海的喜欢户外活动的用户…… 通常一个互联网服务,如果能够正确定位到真实的用户范围,保证用户数量、密度和质量,确认服务能够给这些用户带来价值,那么这个互联网服务就有存在的生存空间。如果还能够提供发展途径使得用户范围的不断扩张,那就能够逐渐成长壮大,成立一个事业。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个问题:是先确定一个用户范围,再去确定你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呢?还是先有一个服务性质的主意,然后再来划定用户范围呢? 互联网走个一个圈用户的时期,或者说目前很多服务也还在不停的圈用户。而早期的圈用户时期,则是一个网站没有具体的细分范围,则是通过广告或者其他手段,尽可能地把用户拉过来,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然后去谈投资谈发展。可以这样理解,当时一批互联网企业直接将所有上网用户定位自己的用户范围,而不择手段地发展。 当然早期的企业也有支撑下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慢慢地把这些用户进行分流或者分类,分到不同的站点上去。通常这个做法就是先圈了用户,然后再分析这些用户有什么需求或者想着如何给这些用户提供他们点价值,然后开发对应的网站。基本上这类新生的互联网服务都是用户驱动的。 目前更多的互联网服务则是反过来的,有实实在在的需求驱动,然后逐步形成相同需求的用户群体。譬如基于搜索需求和习惯的用户群体逐步成长,然后成就了Google。基于社交需求的用户群体从学生扩展到社会,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成就了Facebook。基于地理位置的分享需求,成就了Foursquare。基于手机移动功能增强的需求,成就了Apple App Store的发展……这类型的互联网则通过提供某一特定的功能,逐步成长并扩展用户群体,培养了用户习惯,使得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了这方面的需求,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在它的分类规则之下。这类型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对于互联网创业而言,要挖掘如此一个能够扩展到所有用户或者大部分用户的服务或者需求,确实很难。即使有这样的天才想法,又如何真正将想法执行到实际中去,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考验。作为一种实用主义观点,我们既要有能够将服务扩展到所有用户的主意想法,又要有从已有的用户划分中定位到特定的用户群体的做法。也就是是说前面的问题,没有答案,又或者说,每个创业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划定什么样的用户群体,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划定什么样的用户群体。创业者必需考虑的问题,或者任何互联网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Posted in 人性剖析, 网络创业
Leave a comment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四)
上一篇隐私探讨已经说到隐私管理关键在于管理谁(人或者应用)是否获取用户某些方面的信息。 通常来说,单独一方面的信息是不能够构成隐私的。譬如我知道这个世界一定有很很多人叫“张琴”,又譬如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个人的手机号码是13812312388,又譬如我知道一定有很多美女。显然这些我所知道的信息,没什么用处,不会构成隐私。 然后,如果这信息如果进行组合,那么就可能是一个隐私信息。譬如说,一个叫张琴的女孩子,她的手机号码是13812312388,她身材苗条,瓜子脸,长得很可爱漂亮。如果把这个发布到网络上,那么这个女孩子说不定被很多无聊男士骚扰了。这是不是有点涉及个人隐私了? 再进一步来说,张琴想卖掉一件女式旧自行车,那么她发帖留下了手机号码:本人有女式旧自行车一辆转手,请联系13812312388,张琴女士。这涉及个人隐私吗? 想想这几个例子,可以发现,只有将几项信息组合在一块,才能够使得信息完整有意义。而几个信息项组合得到的一整条信息,其中存在一项或多项能够决定信息是否属于隐私的范畴。譬如过说后面两条信息,都包含了姓名、性别、手机号码,而前面一条额外包含“可爱漂亮、脸蛋、身材”等信息,而后一条包括“拥有女式旧自行车待售”。由于前面一条信息对某些信息受群来说,存在进一步遐想空间,从而会导致涉及个人隐私泄露的嫌疑。而后面一条信息压根没人会进一步发挥想象力,从而使得整体信息失去隐私泄露的嫌疑。 继续扩展一下: 我张琴,手机号码是13812312388,身材苗条,瓜子脸,长得很可爱漂亮。手上有一辆女式旧自行车急需转手…… 本人有女式旧自行车一辆转手,请联系13812312388,张琴女士。附:本人身材苗条,瓜子脸,长得很可爱漂亮。 下面来讨论,隐私管理的策略。 首先,需要确认每一个信息项的隐私管理。譬如,密码项,基本上这一项一旦跟其他用户信息(譬如用户名、身份证等)联系起来,就能够导致用户帐号不安全。又譬如个人长相、身体特征等,一旦和姓名等资料联系起来,也会导致隐私泄露。还有个人教育经历等,也可能带来个人信息的泄漏。 接着,需要确认多个信息项的隐私管理。如上面说的这几个信息组合可能导致隐私泄露。那么一个普通用户或者一个普通应用,就不能够直接访问这些信息的组合。譬如说一个应用或一份调查问卷主要做身高与教育经历统计分析,可以访问我的身高并知道我的最高教育经历,那么这两个信息项的组合可能在用户看来并没有侵犯用户的隐私,所以用户可以允许应用访问这些信息或者填写调查问卷。又譬如说,一个应用或者调查问卷试图收集一个人的手机号码和教育经历,那么用户可能考虑到该应用是否是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试图收集和分析潜在用户,从而可能考虑拒绝这个应用的访问请求或者拒绝填写调查问卷。 还有,需要慎防泄露过多无关信息。过多信息泄露,就可能存在某些信息组合能够形成有用的信息,从而使得用户隐私泄露。海量信息挖掘就有分支对某几个不相关的信息进行组合进而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来。譬如啤酒和尿布的组合挖掘,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 总的来说,对不同的信息项有不同的隐私管理力度,同时不同的信息项组合,也有不同的管理。 那么在互联网的用户管理中该如何具体实施呢?下一篇将继续讨论。
Posted in 人性剖析
Leave a comment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三)
接着上一篇《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二)》说了,我们不希望自绝于社会,需要提供一些隐私信息给信任的网络来获取某方面的服务,那么我们应该提供多少隐私信息呢?这就得说到隐私信息冗余及其功用的这个问题。 你注册一个帐号,通常会让你填写很多资料,于是你就填了。因为你填了不少资料,所以网站也正好可以提供信息管理的功能了。可是回头问一句,有必要填那么多资料吗?网站方面获取这些隐私信息有用吗?估计很多人都特烦填写那一大堆的资料。 举个例子说,很多帐号注册后,都有提供填写出生年月日的资料。可以这个资料对于用户来说有没必要提供呢?也就是用户向网站提供了生日信息,网站方面有没有因为这个信息额外为用户提供看得见的服务呢?有人说,有的网站会在生日这天给你发消息或者邮件提醒你这天生日。对不起,大部分网站都不会这样做;即使很少一部分网站这样做了,也不见得用户就接受这个服务。发个消息或者邮件,用户如果是过了生日再收到的,会不会觉得是垃圾信息呢?而且用户也可能觉得是个非常廉价的问候,也不觉得贴心。 当然,有的网站在生日资料上提供的服务不错的。譬如开心网上的生日礼物,大家偶尔送送,也是一种很好的朋友互动。如果继续提供相关应用,譬如根据生辰八字算两人是否相配,又或者干脆算算命运,又或者提醒你已经活了多少天了等等,那么用户觉得提供一个生日资料,获得不少乐趣,值得! 再说,性别这一项资料,估计很多网站在用户资料里面都存在,可是我还是要问,这性别对用户来说很重要吗?如果是朋友,那么不用你显示,他也知道到你是哪个。陌生人嘛,连网络上另一端是不是一条狗都无法确认的,更不提区分网络另外一端的性别真假了。我写个博客,博客服务商你问我性别干嘛,难道说我是女的,你就不允许我用下身写博吗?达人秀之刘伟还用脚弹钢琴哪!我收发个邮件,你也问我性别?难道说那个超大超重不允许接收发送? 不过如果能够基于性别提供一些有用的或者有趣的功能服务,譬如,根据已有的博客文章判定性别,并对比实际的性别,提出一些建议(譬如有道搜索提供的博客性别判定);又或者基于性别提供分析名字功能,看这个名字是否适合这个性别……那么我估计很多用户都会乐意提供性别隐私资料的。 不再举其他资料了,实际上太多网站都不多考虑地要求用户添加信息,而这些隐私信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要么成为垃圾信息,要么成为隐私隐患被别有用意的他人窥视。实际上,多数网站都希望更多地掌握用户资料,并期望着有某一天可以通过挖掘这些海量的资料来谋求赚钱机会。譬如说知道这些用户的年龄、性别,想着给大家推什么样的广告才最赚钱。这些冗余的海量隐私信息从而一不小心成了这些公司或网站赚钱的基础。 我想,没有哪个用户愿意花时间填写额外的个人信息,却一无所获反而被人拿去赚钱了。那么,怎么样的一个隐私数据录入指导,才能够让广大用户放心呢? 我想,如果一个网站需要用户的一项(或多项)信息,则网站方应该指出该项信息能够在哪些用户可见的功能特性中有帮助。一来,网站方面的不需要做一些无用功夫去保存管理这些资料;二来,这也就不再浪费用户大量时间去填写这些无用的资料;三来,用户的隐私信息能够得到用户和网站服务提供方的双方重视,也能够提高大家对隐私管理的重视。 总的来说,多少个人隐私信息应该由网站提供的功能特性来决定,否则网站记录了冗余的隐私信息就或多或少地有窥探个人隐私或者利用隐私数据赚钱的倾向。这可以说是一种“作恶”的态度! 说了我们有必要用隐私数据换取服务,也说了我们应该防止冗余的隐私信息,那么我们基本上把隐私信息的产生和录入这两个环节也就都说到了。接下来一篇,我们将谈及已经录入的隐私信息该如何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哪些人或哪些应用可以看到或者利用这些信息,而哪些人或者哪些应用不应该看到或者利用这些信息。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二)
上一篇的《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一)》说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信息是不是属于自己的隐私会有不同的看法。隐私可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这里不做具体定义了。而提及隐私的动机,则主要是想进行隐私管理。那么隐私管理,主要为了什么呢?我认为,隐私管理主要是为了达到如下目的: 一个人的某方面信息(单项信息,或者多项信息组合)只希望某些人获知,而不希望被某些人获知。 谈隐私,首先少不了个人信息,如果你不存在个人信息,那么你就没有个人隐私可言。譬如说,如果是一只蚂蚁,先不是人,也无从说个人信息(没有登记哪个蚂蚁的三维数据),所以蚂蚁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更不用说隐私管理。 又譬如,你一个人从来不把个人信息登录到网络上,平时也不填写什么个人信息表格等,那么你的个人信息在计算机世界里面也就不存在,这样你隐私管理也就变得简单,因为你所有的信息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见的。 然而,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我们的信息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于这个世界中。或许你留给房地产中介的手机号码成了他们推销楼盘的隐私数据,又或许你银行账户信息被用来推销保险,等等。 而且,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你如果想获得很好的个性化网络服务,你就必须留下你的个人信息。在我看来,在个人信息隐私与个性化服务的权衡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地用自己的个人信息去换取更多方便快捷有用的服务。也就是以后的网站会越来越多地了解用户资料,也会越来越贴心地服务你。譬如说你网络购物,你不留工作地址或者家庭住址和手机号码,人家无法快速准确送到。 所以,以其自绝于网络社会,还不如找个值得信赖的网站,逐步地把个人信息交由他们管理(自动化的管理),让他们提供更为人性化个性化的窝心服务。 到此,我希望我们有一个共识,就是每个人都存在某些信息需要进行隐私管理。只有隐私信息存在需要管理的基础,我们探讨隐私管理才见得有意义。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有信息需要进行管理,可是我们有很多信息,具体哪些隐私信息值得我们放到我们信任的网络上,交由网站服务方来管理呢?下一篇再慢慢讨论。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一)
360和QQ因为隐私问题大打口水战,搞得满城风雨。至于是不是360恶意中伤,是不是QQ以隐私闷声发大财呢,没有定论,也估计不会有定论。 抛开对360、QQ的喜好厌恶和是非黑白,隐私是所有面对个人用户提供服务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这里我们先来思考讨论,什么信息对于用户来说是隐私? 你的名字对于你来说是隐私吗? 是!你不希望一个陌生人知道你叫什么;不过你希望你的朋友知道你的名字,以方便称呼你。 不是!任何人知道你叫什么的话,你是一个名人。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用帖纸贴在衣服上,以方便别人轻松喊出来。 你的手机号码对于你来说是隐私吗? 是!你不希望陌生人随便打电话骚扰你;不过你希望你的朋友都知道你的手机号码,以便什么事情找你。 不是!你希望很多人知道你的号码,当然顺便知道你在卖什么什么,只要他人想买东西,都可以打电话找你。你的电话恨不得贴得满大街都是,论坛、博客、聊天签名等满网络都是。 …… 来个深入点极端点的问题:OOXX是隐私吗? 是!大部分人都会认为OOXX是隐私。大部人都不希望有人知道你OOXX。 不是!木子李的博客直接公开OOXX录音,而拍A片的演员则无所顾忌。他们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是浏览量,又或者是实在实在的金钱,又或者是名气等等。 对于哪些内容算是隐私的范畴,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才算隐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那么你能够想到的或者工作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哪些事物是你的隐私,你想清楚了吗?例子列表如下: 名字、性别、容貌、衣着、电话、性格、工作职业、职位、薪水、生日、星座、三维、身高、体重、年龄、民族、住址、婚配、单身是否、性取向、血型、毕业学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