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网络创业

网络创业,包括创业动机、注意事项、原则、愿景、运营、推广等

谈谈用户分类和互联网服务

前年在北京,我们逗一个朋友的小孩子,指着一个人说:“看,坏人!” 我们理解中的小孩子只会分别坏人和好人,也就是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很显然,我们的世界里并不是如此对人进行简单分类的。甚至我们很难具体将某一个人进行定性地分类。 站在互联网的角度,如果需要为用户提供某些服务,那么就必须明确地知道服务的用户是什么样的用户,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限定用户范围,或者给用户分类。即使这些服务可能是面向所有人,但是为了推广,我们还是需要从一小部分用户开始入手,这也是所谓的核心用户或者第一批用户。而通常第一批用户对互联网服务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用户分类不可避免,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标准或者依据来划分用户呢? 其实标准和依据很多。譬如说,划分有车用户和无车用户,为有车用户提供汽车保养资讯或者自驾车出游计划资讯,为无车用户中有购车意向的用户提供汽车资讯、市场报价和车型对比服务。这就是一个用户分类。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其他所拥有的东西进行划分,又譬如有房和无房用户,有孩子和无孩子用户,等等。这个分类是以用户所拥有的物体作为分类依据的。 分类也可以按照用户兴趣的来划分。譬如,爱好读书用户和非好读书用户,爱好看电影用户和非爱好电影用户,爱好轮滑用户和非轮滑用户,爱好户外活动用户和非驴友用户。这种分类标准可以选择任何一中用户兴趣来划分,而通常这类的互联网服务是直接正对有某某兴趣的用户,而非此类兴趣的用户是没有所谓不爱好某某兴趣网站的。 分类还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来划分。譬如,性格安静的用户和性格活泼的用户,近视的用户和非近视的用户,肥胖的用户和瘦小的用户,高个子和矮个子,有某某症状的用户和非某某症状的用户,有自恋倾向和非自恋倾向的用户…… 分类还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来划分。譬如,有社会交往需求的用户(未婚人士)和不需要过多交往的用户,有发牢骚需求的用户和非牢骚型用户,有放松神经减缓压力需求的用户和不需要放松压力的用户,有倾诉需求的用户和有倾听需求的用户,有查找东西需求的用户和发布解决方案的用户……其实用户的需求很多很多,有时候也会跟用户兴趣可能存在相互交叉。 分类也可以按照用户的职业或者社会定位来划分。譬如,学生用户(又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老师,医生,工程师,办公室用户(又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只要存在某一个特定的人群在做同样一件事情,那么都可以按照这种依据来分类人群。 分类还可以按照用户的地理位置来划分。譬如,美国用户、法国用户、中国用户、……中国用户又分北京用户、上海用户、深圳用户……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分类还有很多种标准或依据,只要用心去定义,总可以用所给出的定义来进行人群分类。 我们谈的所有分类,都出于一个目的,就是为分类后的某一部分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我们的用户出发点必需有一条就是他/她会用互联网。即上述的用户分类都是要和“互联网用户和非互联网用户”这个分类下的互联网用户有交集。 现在已经不是互联网的拓荒时代,更多时候,前面谈及的这些用户分类中的用户已经过于庞大或者早已经被巨头们的服务所涵盖,已经不适于现在的互联网初创企业了。所以我们定义的用户分类或者用户范围可能是几个用户分类的组合交集。譬如说用户范围定为上海市区的有车用户,又或者有认识陌生人需求的大学生,又或者上海的喜欢户外活动的用户…… 通常一个互联网服务,如果能够正确定位到真实的用户范围,保证用户数量、密度和质量,确认服务能够给这些用户带来价值,那么这个互联网服务就有存在的生存空间。如果还能够提供发展途径使得用户范围的不断扩张,那就能够逐渐成长壮大,成立一个事业。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个问题:是先确定一个用户范围,再去确定你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呢?还是先有一个服务性质的主意,然后再来划定用户范围呢? 互联网走个一个圈用户的时期,或者说目前很多服务也还在不停的圈用户。而早期的圈用户时期,则是一个网站没有具体的细分范围,则是通过广告或者其他手段,尽可能地把用户拉过来,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然后去谈投资谈发展。可以这样理解,当时一批互联网企业直接将所有上网用户定位自己的用户范围,而不择手段地发展。 当然早期的企业也有支撑下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慢慢地把这些用户进行分流或者分类,分到不同的站点上去。通常这个做法就是先圈了用户,然后再分析这些用户有什么需求或者想着如何给这些用户提供他们点价值,然后开发对应的网站。基本上这类新生的互联网服务都是用户驱动的。 目前更多的互联网服务则是反过来的,有实实在在的需求驱动,然后逐步形成相同需求的用户群体。譬如基于搜索需求和习惯的用户群体逐步成长,然后成就了Google。基于社交需求的用户群体从学生扩展到社会,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成就了Facebook。基于地理位置的分享需求,成就了Foursquare。基于手机移动功能增强的需求,成就了Apple App Store的发展……这类型的互联网则通过提供某一特定的功能,逐步成长并扩展用户群体,培养了用户习惯,使得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了这方面的需求,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在它的分类规则之下。这类型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对于互联网创业而言,要挖掘如此一个能够扩展到所有用户或者大部分用户的服务或者需求,确实很难。即使有这样的天才想法,又如何真正将想法执行到实际中去,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考验。作为一种实用主义观点,我们既要有能够将服务扩展到所有用户的主意想法,又要有从已有的用户划分中定位到特定的用户群体的做法。也就是是说前面的问题,没有答案,又或者说,每个创业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划定什么样的用户群体,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划定什么样的用户群体。创业者必需考虑的问题,或者任何互联网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Posted in 人性剖析, 网络创业 | Leave a comment

创业氛围

看到一篇关于王兴的创业故事,跑到饭否@王兴看看,发现他抱怨他的一条关于创业博文的推荐很快就被别人转发了,说转发的人肯定没有看篇文章,我觉得王兴的抱怨肯定有原因,便去看了那篇博文,叫《Cult Creation》。我看了一两个小时,因事情被打断了,到了今天才重新接着看完这篇文章。看完了之后,我觉得我能理解王兴的抱怨。这么一篇文章,不仅仅是几个小时看完的事,那是实实在在创业过程中的反思以及经验,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消化的。看了标题或匆匆滚动鼠标瞄过文章,就转发,那只能说是浮躁的表现。 Cult Creation的作者是Powerset的创始人,他总结如何创建和维护一个精英团队的。而即使Powerset最后以1亿美元卖给了微软(他认为的最坏情况),他的团队按人头算也是每人1百万美元。作者说到了如何招人,如何协调创始人和员工关系,如何形成公司的文化氛围,如何跟媒体打交道,如何跟开发社区保持良好合作等等。这篇文章确实值得仔细阅读和思考。 我的水平有限,我只能够就我所经历的事情做一些我自己的注解。 我很早的时候有思考考虑关于精英团队的事情,显然我那时希望加入精英团队。精英团队成员在Cult Creation中被称为Level A People。或许我不是精英分子,所以我那时希望加入精英团队;又或许我本已经在精英团队里,只是我没有觉悟认清我已在精英团队里面。到了后面,我自己也开始招人自己来组织团队的时候,就发现很多问题。以公司的条件,真正的牛人很少会投简历,而自己通过各方途径也未能找到牛人。而牛人真的投了简历过来,而且过来面试,或许觉得我没有魄力让他和我一块同事,又或者公司各方面不能满足他,也未必过来的。当然我最后还是招了好几个很好的同事,不敢说都是牛人,也是有牛人气质的。当然,我也有招人不慎事后带有歉意想要炒人的时候。而回想我面试所问所考察的事情,也不见得成熟。大体说,我一路走来也就是平庸的小领导。 还在公司的时候,有些人事让我在管理带团队方面有了进步,也有些方面让我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当时或许很想一吐为快,但一年多之后的现在,我已经似乎忘记了很多所谓的具体经验教训,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记忆。 公司在我一开始进去的时候,我觉得工作效率不高,或许跟工作流程(更新代码、编译代码、开发新代码等的流程),又或许跟整个公司形成的文化氛围有关。我觉得最大问题是一家公司经历了6、7年,还无法找到盈利模式,所有人做的事情还感觉是一种尝试,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绩效驱动,那么公司的效率就无法上去了。直到我3年多后最终离开公司,公司依旧无法真正找到盈利点。我离开时我算是公司的中层,但是我对公司抱有不少的迷茫感,我看不到我在这家公司的前景,我也看不到团队里其他同事的前景。 没有明确的前景,也就无法构建一个未来给员工。久而久之,有想法的员工选择了离开,也无法给予充分的挽留(真正的“挽留”应该在于平时给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前景,如果员工已经跟你说想离开了,那已经是晚了)。而我的迷茫我相信会被或多或少地传递给其他团队同事,所以我觉得在团队建设方面我无法起到一个坚挺的带领人作用。 离开上一家公司,我到北京加入北京的另外一个团队,呆了不足1个月,最后我离开了。同样也感觉到团队组建的各方各面问题。当然北京的团队依旧发展,而且也是获得大额投资,继续发展。后续的发展方向不是我当初加盟时的发展方向,这或许是我不继续呆在这个团队的原因。不过我现在想来,这个团队应该是真正一个团队了,绝对有凝聚力,做什么都行。 我回归上海,专注于我的Karoo Lark 网页聊天工具服务,一做也就又一年了。虽然发展大体如我所愿,然而我也越来越感觉到团队问题。不少朋友问起我做什么,说创业,但说不上创业团队。自己知道单人创业是一定要走到多人共同创业的道路上,然而如何组建团队,如何成立项目,如何起步都是让我日思夜想的问题。 往年我在公司里带团队,我有上层提供的目的,有资金和人员支持等,我可以不用操心。现在,我要理清楚我要做什么,项目是否可行,项目如何成功,项目的资金支持来自何方,而我如何找到我的团队,又或者我如何说服我的朋友加盟,我如何确保团队能够持久,我又如何确保我的团队做项目要比其他团队更优秀,换个说法是如何保证我的团队是个精英团队……每一个事情都是我的事情。 说回到创业氛围,以往有团队在,我显得缺乏经验去建设一个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文化,所以显得团队很散。我有时也想如果我手上有项目,我能否还能让以前的同事再次成为同事。 …… 王兴做了很几次的网络创业,从校内网、饭否网到美团网,一次又一次的创业坎坷,在团队方面肯定有很多经验教训,而他看到Powerset创始人关于团队建设的总结,估计会有很多反思。而这些反思也必须是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会显得实在。 创业,团队是关键。

Posted in 网络创业 | Leave a comment

选择Web IM的一个解释

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Karoo Lark IM ( http://karoolark.com/ ),就是在浏览器中支持用户和他们在Gtalk、MSN、Yahoo、Facebook、AIM等网络上的朋友聊天保持联系。基本上,我这一年多来,将Karoo Lark IM作为我的主要业绩指数(所谓的KPI)。换一个简单的说法,我选择了以Web IM来创业。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互联网创业六大经典理论》。看的时候,对照我的Karoo Lark IM创业,觉得还算靠谱。这里和大家分享下。 鞋厂理论 世界上有无数家鞋厂,制造着各自的鞋子,销售给各自的客户。 把成本、产 品、服务、渠道、营销都做好,你就有机会超过现有的竞争对手。赚钱的生意,往往都是已经有很多人都在做的生意。如果某种生意只有你一个人在做,也许说明你 的生意没法赚钱,所以没人看得上。 在网络上,已经存在大大小小的Web IM服务,大的有Meebo、eBuddy,小的有ILoveIM、IMO等,差不多有二三十个。而Karoo Lark IM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需要和一堆的网站竞争,不过我坚信Karoo Lark IM在用户体验和成本等方面有竞争优势,从而可以逐步成长盈利。 杂货店理论 很多大型的卖场或公司,比如沃尔玛、八佰伴、麦当劳等,最初都是从一家小店起家的,从小蚂蚁逐渐做到巨无霸。 如果你经营一家小杂货店却一直亏钱,那么,如果有人帮你做到了7-11那样的全球连 锁,你会亏得更多。 Karoo Lark IM目前是一个小杂货店,用户不多,页面不多,功能不多。不过至少Karoo Lark IM没有在亏钱,还能赚些小头。如果机缘合适,这个Web IM能够扩大,我相信也能够保持与其规模的盈利。 户口本悖论 警察局有当地所有居民的户口档案,但是警察局能从中赚钱么? 有很多手持几百万注册用户的网站还看不到任何 赚钱的希望,而有些才几万人的小站却每天有稳健的现金入账。所以,如果赚不到钱的话,建议别再到处炫耀有xx百万用户了,搞那么多用户还不赚钱,只能证明 两个字:无能。 Karoo Lark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网络创业 | Leave a comment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做网站,靠点子。点子很多,选择做哪个呢?或者已经做一个点子一段时间了,又有另外一个点子了,要不要改投精力到新点子上呢?如果评价点子主意呢?点子是面对大众用户的小部分人呢,还是面对小众用户的大部分人呢?是面对大众用户的收益大呢,还是面对小众用户的收益大呢?是面对大众用户能够聚集人气,还是面对小众用户能够聚集人气呢?是面对大众用户有足够发展空间,还是面对小众用户有足够发展空间呢? 目前我做的两个网站,一个是基本成型的Karoo Lark IM网页聊天服务,一个是还在开发中的我自个儿平台。 Karoo Lark IM面对的是小众用户,主要是那些被公司网络限制了登录聊天网络的办公室用户。大部分公司都不会限制譬如Gtalk、MSN、Yahoo、Facebook Chat、AIM等这些聊天服务,只有极少数的被封用户会通过网页进行聊天。不过呢,即使这是一个小众市场,但是即时通讯是一个大众市场,所以这个小众用户的基数还是不小。基于网页即时通讯的技术,市场有两个家大公司,Meebo和eBuddy,都有几千万美元的市值。而我的Karoo Lark IM目前则还只是Meebo等大公司的千分之一,所以WeBuzz.IM即使只是存在于小众市场中,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自个儿平台,还处于开发阶段,用户定位和Facebook、Twitter、开心网等一样。不过这个平台,定位于高端用户,是那些深度互联网用户,那些追求严格隐私管理的用户。也因为定位如此,所以这个平台从设计层面就考虑这些用户的习惯和潜在要求。我做的这个网站,基本上大多数功能特性都是基于我自己这个典型用户的个人需要,而我是一个深度互联网用户,也希望有严格苛刻的隐私管理。这样我自个儿平台主要面对的是大众用户的小部分。虽然总的百分比很小,我相信还是有绝对数量很大的用户有我这样的需求,所以值得把服务做起来。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不能为了贪多而为多而多,也不能图少而为少不为。即使是小众用户,用心经营挖掘,也能够通过小众高端用户,将网站服务的价值发挥出来,传播出去。这是我坚信的一个建站原则。

Posted in 网络创业 | 2 Comments

网络赚钱收入几何

如果你是做互联网的,总归会有人问起,你收入如何。如果你是上班一族,倒是大家鲜有人问,你工资几多。或许网络赚钱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副业收入,而问问副业收入也就正常的很了。 有次看到有人谈起被人问收入说到,实说数字嘛,如果少了自己不好意思,如果多了怕对方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又显得没啥诚意。后来改成说,今年比去年(或者今个月比上个月)多赚了百分之多少多少。 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好。杀入互联网创业,从个人站长做起的,起点大部分不高,而一说比往年多赚了百分之多少多少(或者几倍),说法很漂亮。其实公司加工资一般也会说加百分之几,跳槽换工作如果工资不翻倍也没什么意思。 无论是创业、上班,还是其他,我觉得大家都在盯着翻倍这事,想着翻了一番又一番是件多美的事。互联网的翻番主要是指流量翻番,也有很多手段可以让流量快速地翻番。不过我想,单纯地追求翻番是不够的或者不对的。 看过不少站长论坛上的帖子,说几个月如何如何做到月入1万。我有时也去瞅瞅参考参考大伙的奇门怪术,但我知道我肯定不会去按他说的去做。譬如说3个月做到月入1万,如果再三个月这个做法就过时了,那么也就是6个月也就赚那么几万块钱;之后又得摸索几个月再找一些路数赚把钞票。如此赚钱不长久,起伏风险大,赚钱太累了。我是不做的。 对于互联网创业,首先我的出发点是,我做的东西是我的。既然是我的个人财产,那么我肯定希望是一份保值增长的财产。这就需要从长计议,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 其次,互联网的资产能够让站长获得时间自由金钱自由。如果通过设计电脑程序自动维护管理网站,人是可以慢慢地脱离自由出来,自由地去做其他事情,自由地去享受生活,你获得了大家梦寐以求的自由。上班有什么最让人不爽呢?那就是你不自由,你卖掉你的时间和自由才能换来金钱。 再有,互联网创业得到的资产收益可以是长期的。互联网的资产如果管理得当,即使你不管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它还是可以不断增长,源源不断地给你产生收益。也就是你一段时间内的努力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分段付工资(工资N倍)。而对于上班族而言,一旦你不上班,那么你之前所贡献的努力就跟你无关了。 网络赚钱单纯地追求数字或者追求翻番,可能会带来短视行为,会伤害你的互联网事业的长期利益最大化。 在网络赚钱收入多少的问题上,我想除了回答增长了百分之几的时候,还需要肯定这个增长对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年内),增长是稳定的可持续的。这样增长的百分之几才真的有含金量。

Posted in 网络创业 | 1 Comment

网站有风险,运营需谨慎

晚上,习惯刷新统计系统,发现数据不正常,赶紧查log记录,发现服务器默认设置的DNS服务器,不能正常提供DNS查询服务,导致服务不正常。赶紧更改为Google的8.8.8.8 DNS服务器后,服务线程重新启动,经过快2个小时,才逐步恢复正常服务。 上周,主服务器,由于硬盘空间不足,导致数据库连接失败,服务器重启失败,整个网页聊天服务宕机长达8、9小时。 前面几周,由于头像文件服务器在应答对应头像请求时总是错误返回头像不存在的应答,导致头像服务器在高峰时节超负荷运转(拼命查文件系统),继而拖累依赖头像文件系统的其他服务器,导致服务器相继重启。 再前面,服务器由于数据库查询过多,不堪重负,相继重启;又会因为数据库损坏,导致数据库无法启动,导致服务不正常。 再往前追溯,由于服务器记录log文件,错误太多,导致写log文件写满硬盘,导致服务崩溃。 …… 以上是我碰到的系统崩溃情况,暂且记下,以免以后忘却。 网站运营,一个首要指标是在线率,也就是服务器正常在线时间的百分比。通常要求在线率达到99.9999%以上,也就是要求一年大概只有30多秒处于停机状态。 我使用的服务器都在国外,所以不像国内主机还存在其他的不可控风险——你不知道哪天你可能因为主机备案、域名备案、共享主机因其他域名关联被停机、主机被拔网线、机房一刀切被勒令关停等原因而停机。 只能说“网站有风险,运营需谨慎”。

Posted in 网络创业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