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
最近文章
最近评论
- 5234 on 网络赚钱收入几何
-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四) | 仨仁仕 on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三)
- 仨仁仕 on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 HooGao on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 互联网掐架进行时 | 简单生活 on 互联网掐架进行时
-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三) | 仨仁仕 on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二)
-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二) | 仨仁仕 on 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一)
文章存档
- March 2011 (4)
- January 2011 (1)
- December 2010 (1)
- November 2010 (2)
- October 2010 (5)
- August 2010 (2)
文章分类
Meta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1
谈谈用户分类和互联网服务
前年在北京,我们逗一个朋友的小孩子,指着一个人说:“看,坏人!” 我们理解中的小孩子只会分别坏人和好人,也就是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很显然,我们的世界里并不是如此对人进行简单分类的。甚至我们很难具体将某一个人进行定性地分类。 站在互联网的角度,如果需要为用户提供某些服务,那么就必须明确地知道服务的用户是什么样的用户,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限定用户范围,或者给用户分类。即使这些服务可能是面向所有人,但是为了推广,我们还是需要从一小部分用户开始入手,这也是所谓的核心用户或者第一批用户。而通常第一批用户对互联网服务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用户分类不可避免,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标准或者依据来划分用户呢? 其实标准和依据很多。譬如说,划分有车用户和无车用户,为有车用户提供汽车保养资讯或者自驾车出游计划资讯,为无车用户中有购车意向的用户提供汽车资讯、市场报价和车型对比服务。这就是一个用户分类。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其他所拥有的东西进行划分,又譬如有房和无房用户,有孩子和无孩子用户,等等。这个分类是以用户所拥有的物体作为分类依据的。 分类也可以按照用户兴趣的来划分。譬如,爱好读书用户和非好读书用户,爱好看电影用户和非爱好电影用户,爱好轮滑用户和非轮滑用户,爱好户外活动用户和非驴友用户。这种分类标准可以选择任何一中用户兴趣来划分,而通常这类的互联网服务是直接正对有某某兴趣的用户,而非此类兴趣的用户是没有所谓不爱好某某兴趣网站的。 分类还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来划分。譬如,性格安静的用户和性格活泼的用户,近视的用户和非近视的用户,肥胖的用户和瘦小的用户,高个子和矮个子,有某某症状的用户和非某某症状的用户,有自恋倾向和非自恋倾向的用户…… 分类还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来划分。譬如,有社会交往需求的用户(未婚人士)和不需要过多交往的用户,有发牢骚需求的用户和非牢骚型用户,有放松神经减缓压力需求的用户和不需要放松压力的用户,有倾诉需求的用户和有倾听需求的用户,有查找东西需求的用户和发布解决方案的用户……其实用户的需求很多很多,有时候也会跟用户兴趣可能存在相互交叉。 分类也可以按照用户的职业或者社会定位来划分。譬如,学生用户(又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老师,医生,工程师,办公室用户(又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只要存在某一个特定的人群在做同样一件事情,那么都可以按照这种依据来分类人群。 分类还可以按照用户的地理位置来划分。譬如,美国用户、法国用户、中国用户、……中国用户又分北京用户、上海用户、深圳用户……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分类还有很多种标准或依据,只要用心去定义,总可以用所给出的定义来进行人群分类。 我们谈的所有分类,都出于一个目的,就是为分类后的某一部分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我们的用户出发点必需有一条就是他/她会用互联网。即上述的用户分类都是要和“互联网用户和非互联网用户”这个分类下的互联网用户有交集。 现在已经不是互联网的拓荒时代,更多时候,前面谈及的这些用户分类中的用户已经过于庞大或者早已经被巨头们的服务所涵盖,已经不适于现在的互联网初创企业了。所以我们定义的用户分类或者用户范围可能是几个用户分类的组合交集。譬如说用户范围定为上海市区的有车用户,又或者有认识陌生人需求的大学生,又或者上海的喜欢户外活动的用户…… 通常一个互联网服务,如果能够正确定位到真实的用户范围,保证用户数量、密度和质量,确认服务能够给这些用户带来价值,那么这个互联网服务就有存在的生存空间。如果还能够提供发展途径使得用户范围的不断扩张,那就能够逐渐成长壮大,成立一个事业。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个问题:是先确定一个用户范围,再去确定你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呢?还是先有一个服务性质的主意,然后再来划定用户范围呢? 互联网走个一个圈用户的时期,或者说目前很多服务也还在不停的圈用户。而早期的圈用户时期,则是一个网站没有具体的细分范围,则是通过广告或者其他手段,尽可能地把用户拉过来,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然后去谈投资谈发展。可以这样理解,当时一批互联网企业直接将所有上网用户定位自己的用户范围,而不择手段地发展。 当然早期的企业也有支撑下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慢慢地把这些用户进行分流或者分类,分到不同的站点上去。通常这个做法就是先圈了用户,然后再分析这些用户有什么需求或者想着如何给这些用户提供他们点价值,然后开发对应的网站。基本上这类新生的互联网服务都是用户驱动的。 目前更多的互联网服务则是反过来的,有实实在在的需求驱动,然后逐步形成相同需求的用户群体。譬如基于搜索需求和习惯的用户群体逐步成长,然后成就了Google。基于社交需求的用户群体从学生扩展到社会,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成就了Facebook。基于地理位置的分享需求,成就了Foursquare。基于手机移动功能增强的需求,成就了Apple App Store的发展……这类型的互联网则通过提供某一特定的功能,逐步成长并扩展用户群体,培养了用户习惯,使得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了这方面的需求,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在它的分类规则之下。这类型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对于互联网创业而言,要挖掘如此一个能够扩展到所有用户或者大部分用户的服务或者需求,确实很难。即使有这样的天才想法,又如何真正将想法执行到实际中去,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考验。作为一种实用主义观点,我们既要有能够将服务扩展到所有用户的主意想法,又要有从已有的用户划分中定位到特定的用户群体的做法。也就是是说前面的问题,没有答案,又或者说,每个创业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划定什么样的用户群体,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划定什么样的用户群体。创业者必需考虑的问题,或者任何互联网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Posted in 人性剖析, 网络创业
Leave a comment
工具网络化、服务化、社交化以及移动化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衍申一下,想要让工具走得更远,就得先看清楚工具将走向何方。所以今天谈一下工具的演变趋势。 工具的网络化 这个博客谈的工具多指计算机相关设备上的工具软件。而一开始计算机尚未进入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工具都是存在于单一计算机内。那个时候的工具软件多数都是实实在在的工具,譬如计算器、杀毒软件、WPS编辑器、内存优化大师、日历等等。通常这些工具都没有联网功能,也无需联网。 计算机进入互联网时代,除了新出现的互联网工具软件,譬如拨号工具、FlashGet/Ant下载工具、浏览器、QQ聊天软件等,还有就是将原有的工具加入联网功能,譬如杀毒软件加入在线升级病毒库,又或者加入自动升级功能,甚至是连操作系统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激活了。 这可以看作是工具的网络化进程。已有的工具加入网络更新同步、网络验证激活、网络认证等等。 工具的服务化 在单机时代,工具软件通常都是要靠卖拷贝来赚钱,有正版盗版的问题。在工具网络化之后,依旧有很多工具是靠卖拷贝的模式来赚钱,正版盗版则越来越严重了。渐渐则出现了另外一种模式,就是把工具当作一种服务,而通常服务的收费是按照使用时间或者使用次数抑或使用质量来收费的。譬如杀毒软件只能提供一年的时间供使用等。 一种服务化,就是基于已有的免费基础功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来收费。这个模式就是大名鼎鼎的QQ成名立万的模式。 另外一种服务化,就是结合互联网,把工具直接做成一个网页,在网页上提供工具的功能,而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盈利,譬如通过卖广告的方式。Karoo Lark网页IM,可以说是工具的服务化。也就是把原本是即时通讯聊天软件搬到网页中,提供相同的聊天功能,通过投放广告的形式来实现盈利。 当然,也可以推出会员收费的方式。譬如MindMeister实际上是把一款用来记录思考过程的工具软件,改成可以在网页中直接运行的软件,并提供云端存储的功能,再按照会员费一年多少多少美金的方式获取收入。 目前互联上有不少这些工具。这些工具其实已经无论大小,功能多少,都差不多搬到了互联网上。这包括了类似Office软件的Google Docs,类似Photoshop图片编辑软件的photoshop.com等等。 工具服务化,已经流行了好几年,估计依旧会流行很多年。 工具的社交化 自从Facebook推出了Facebook Platform,整个互联网出现了一股SNS应用热。无论是小游戏,还是小应用,只要找到适合在好友之间传递的信息通道,都能够移植成为一个SNS应用。譬如这些工具有测试两人名字缘分或者两人名字PK的,也有的工具是提供转帖看贴的,也有提供买卖好友(游戏)的,也有记录流水帐的,也有黑灯瞎火蒙面聊的……数以万计的工具或者新SNS应用出现了。也成就了Facebook、开心、校内、51等SNS平台。 Twitter平台的出现也带来无数的应用,从客户端到分析工具到搜集搜索工具,工具开始依附在已有的平台上,而平台也需要众多的应用来丰富自身。 工具的社交化,是整个互联网兴起社交网络SNS的流行趋势。只要社交网络一直存在,那么就会一直有社交化的工具应用相伴左右。 工具的移动化 Apple的iPhone,带来了全新一代智能手机概念;而Apple的App Store则带来了移动设备上的工具移动化进程。几年下来,几十万iPhone应用,已经将PC/Mac时代的所有工具都搬到了手机设备上。而Apple不断推出更多款式的iPhone,也已推出两款iPad,丰富了硬件和软件,使得移动工具的生态系统已经建立起来。 Google的Android系统、微软的WP7,以及众多硬件厂家加盟,也使得在移动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然竞争也带入越来越多的进步。 硬件方面的升级换代也带来了这个时代的新工具,譬如基于地理位置的众多工具(Foursquare、手机地图导航等),基于拍照分享的Instagram、Path等工具。移动领域方面的工具依旧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工具趋势总结 一步步说来,并不是说后续的工具某某化是前面的某某化的覆盖或者升级。即使工具的网络化已经在现今时代拥有非常激烈的竞争。譬如去年的3Q大战,两家公司为争夺客户端的桌面占有率,大打弹窗牌。其实两者争端就是为了所谓的电脑管家,而电脑管家只不过是一款电脑资源管理优化工具的网络化版本。两家公司大打出手,闹得整个中国沸腾了。 工具服务化,虽然不及工具社交化、工具移动化那么火了,但是其服务化的本质已经深入到后续的工具发展趋势之中了,很难区别出究竟是服务化了还是尚未服务化。 而工具的社交化和移动化,也没有明显的分界。社交应用可以做成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而移动化的工具应用,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社交网络,或者通过现成的社交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功能。 工具四化之外的XX化? 上一篇的随想谈了一下,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许时间会逐渐回答这个问题。 相信只要你有想法,工具就能走到你所想的地方。
Posted in 指指点点
Leave a comment
随想:用户需求与下一代王者
在之前的《谁来拯救你的隐私》中谈到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肯把其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其实就是这个信息能带给用户想要的功能。 用户想要什么,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我所开发的网页聊天工具Karoo Lark Web IM,则主要是针对那些被封了聊天端口的办公室用户,因为这些用户想要跟他们的朋友在上班的时候聊天保持联系,知道这些用户需求,满足他们,这就是工具的作用。 用户在Google上输入关键字查询,用户是想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是获取相关信息。Google如果只得到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就要猜测用户究竟想要什么,然后最终提供给用户所想要的东西。如果Google逐渐收集用户使用情况,收集到用户更多信息,并得到更多用户的环境上下文,那么Google可能就能够非常精确地知道用户想要什么,进而给用户所想要的。 然而知道用户所想要的才给用户所想要的,并不能成为是下一代王者。人,有时候是一种懒惰动物。如果能够先于用户所想而提供配套服务,那么这才是王者工具服务。 如果你有一个朋友(无论是配偶还是女朋友朋友,无论是父母还是亲人朋友),他知道你后面几天要做什么,他就帮你把事情都打点好了,注意事项也列给你了,你再去做就顺心顺手了……这种朋友,绝对是极品朋友。真正如此极品的朋友是否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尚不得知。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把有工具能够代替这中朋友,那么这个工具将无疑是下一代的王者。 个人工具服务过于单薄,单一工具要么成为平台中的一部分,要么自己发展成为平台。 iPhone是一个通讯工具,但是我们可以把Apple的App Store看作一个工具的平台。这个平台上有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应用,几乎任何用户所想要的,在上面都已经有了。这就是平台。 QQ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一种聊天工具,而发展到现在它是一种平台。QQ已经功能扩展到包括邮箱、电脑官家、团购、校友、游戏、社区、空间等,QQ已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平台。 Facebook则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基于社会关系的平台,也提供众多应用,只是这些应用都是基于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的。Twitter、Foursquare等也在朝着平台化的方向在发展。 传统平台主要是满足大众用户的需要,那么这些用户需求都被大众化了,缺少了个性化定制,同时也缺少二次API接口。个性化的意义在于所有的用户需求都是基于用户自己的,而平台系统上已经拥有或者收集了用户的资料,从而无论是用户目前的需求还是将来的需求,这个平台都能够通过算法知道,从而能够成为用户的智能帮手。对于已经拥有了上万种的应用的平台,平台系统如果能够选择符合用户本身的应用帮助用户得到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种个性化。 有人称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化平台是将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否就是下一代王者呢? Google拥有了从关键字到想要答案的路径,而Facebook或QQ拥有了用户的社会关系图表,Foursquare拥有了用户的地理位置,Apple的iPhone或者Google的Android手机提供了随时随地的移动终端,……拥有了这些东西,但是还是缺点什么! 我们离下一个王者,还有多远呢?
Posted in 指指点点
Leave a comment
从基于地理位置服务聊开来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也就是基于地理位置服务。这个概念,去年火了一把。最近在和朋友探讨这个方面的移动应用,尚未有什么实质的结果,或许还需要一阵子的酝酿。 春节假期,去莫奇家玩,看到他家挂了两幅大地图,一副中国地图,一副世界地图。记得大概10多年前,他家就已经有了这两幅地图。当年高中毕业我们或许看着中国地图讨论如何从化州到广州,如果从广州到上海,或者到北京。现在我们的足迹已经跑过了北京上海,自然觉得中国已经没什么大的,感觉就是那么回事了。当然这10多年中,也已经有很多新东西出现了,也改变了很多事情。 2000年,我们还得买大地图来看。2002~2003年时候,我们要去哪里的新地方,可以在网上查地图(图行天下?)。2005年6月,Google地图(Google地球)发布,则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周边世界的认识。我们可以从空中俯瞰我们居住的屋子、上班的楼宇,我们还可以到各个著名景点去看风景。Google还逐步推出Google Street View、Sketch Up等功能。2008年之后,通过移动网络和服务器端对接,整个地图都可以通过手机窗口快速地浏览定位;同时GPS的定位功能几乎成了智能手机的标配。2010年开始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如火如荼。 如果单单看2000年的一副地图,我们就只能看到那一点点的信息。然而,今天我们重新来审视地图的时候,我们发现那并不是一副地图,那地图上还包括了商家,还包括了用户在上面的消费评价,还包括了如何在地图上进行类似Check In的推广活动。地图已经不再是当年用来表示公路、分界线等的地图,而是逐步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同时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介入则使得这个世界可以被握于手中。 题外话:有一个网站或者游戏叫Second Life,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面可以盖房子,也可以搞活动。该网站火了一阵子,也有不少的跟风者。然后,几年过去后,已经听不见Second Life的声音。而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现实生活中的活动都移植到了网络上,逛商场买东西变成了现在的网络购物,聚会打牌变成了现在的网上棋牌室,……或许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有待移植到网络上,但这将是肯定的方向。 地理位置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其实是一个上下文环境,而且这个上下文环境变化不大。譬如说我们所到之处不会很多,而且多数是日常性的,偶尔到个别的地方,也是可以合乎情理的。基于这个上下文环境,已有的网络服务,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功能了,也帮我们带来了很多价值。而且人们已经探索了不少的商业模式,结合这个上下文环境,使得服务是一个长久的而不可或缺的服务。 那么,我们的真实生活就是只有地理位置这么一个既是稳定的又是可以结合商用的上下文环境吗? 其实我们处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中,只是我们有时候太熟悉了,而不把这些上下文环境抽象出来。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那么我们就是处在一个上下文环境中,这个上下文环境是所做的事情。譬如我正在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关于地理位置的。在这个上下文环境中,我所需要的是关于LBS方面的知识和相关观点。基于事情的上下文环境的时间跨度通常是比较短的。一件事做完了,那么这个上下文就会消失;一旦上下文环境消失,那么再给我相关信息,我就会抛弃了。Google搜索基本上就是一个事情的上下文环境,用户的输入说明了用户要获得什么知识,去解决什么问题,而一旦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就离开Google网站。再说,我们所处的关系网,其实也是一个上下文环境。譬如我的朋友,我的家人等等。这个上下文通常都是稳定不大变化的,而基于这个上下文环境,可以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Facebook已经网罗了5亿地球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而中国的QQ则把所有年轻人的关系网都记录下了。很显然,这两家公司都是赚得盘满钵满。 回顾一下这些上下文环境,不外就是:Who Where What。什么人在哪里做什么!几个单词或者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把上下文环境给概括了。当然这里面还得加入一个时间上下文环境,When。那么时间上下文环境,是否可以单独出来,成为一项产品吗?Google的Calendar算是这方面的产品吗?一般有说6W,另外两个W分别是Why和How。那么又有什么网络产品是关于这两个W的呢?如果说Google搜索是Search How for What,那么我们需要一个网络产品是Why for What的吗?如果说Where和其他W的组合是目前的LBS服务,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组合的机会呢? Googe Search:What为主的产品,以广告收入为主 Google Calendar:When为主的产品 Facebook & QQ:Who为主的产品,以广告收入和道具增值服务为主 Foursquare:Where为主的产品,以商家佣金为主 eHow:How为主的产品 Wikipedia & Quora:Why为主的产品 那么在回过头来看看,去W化的产品。 去What化的产品 去Who化的产品: 去Where化的产品:Groupon团购?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指指点点
Leave a comment